企业文化

25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公元前543年,郑国的执政(相当于宰相)子产主持制定了一套国家法律——刑书。刑书先是写在竹木简上,由国家的官吏掌握施行。公元前536年,子产下令把刑书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百姓都能够看到这个鼎,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执行。


2500年前,中国思想家的普世价值观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末战国初宋国人,出生于今山东省滕州市,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主张——爱己,爱亲,爱他人;体爱,周爱,尽爱;无穷不害兼,说在盈否;体现了理性,相互性,常识性,普世性的特征。墨家学说认为人们不分血缘亲疏、高低贵贱,蕴含着人性、人权、平等的普世价值,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宝库。


2200多年前,韩非子鲜明地提出“以法治国”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著名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韩非子鲜明地提出治国要崇尚法律、以法治国,他创立的法家学说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的主要思想包括“法不阿贵”,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治国要崇尚“法治”而不依靠“人治”;立法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不逆天道”、“因自然”;要因时制宜“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要权衡利弊讲实效“法有立而有难,权其难而事成,则立之”。


近现代西方法治的奠基人—卢梭

卢梭(1712—1778年),全名让-雅克•卢梭,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人类历史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决定其于2021年1月1日起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翔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典的颁行是我国法制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将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在政治层面,它将助推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政治文明水平;在经济层面,它将改善我国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在社会层面,它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了制度资源和规则支持;在文化层面,它传承了固有文化的精髓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注入新血液,且增强了中国法律文化的软实力,有助于在国际上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在生态保护层面,它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可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绿色家园的建设。


中共中央《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摘录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

维护宪法权威。深入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氛围。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宪法宣誓。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广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人民群众自觉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恪守法治原则,注重对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的培育,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丰富法治文化产品,培育法治文化精品,扩大法治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泓森律师之歌


千年兴衰   疏于规则

戮力同心   共护安康

证据是铁   法律是钢

庭审内外   纲举目张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028-6956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