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融资咨询>私募基金
黑石15亿美元扫入上万楼盘 PE助美国楼市升浪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13-01-06 点击次数:

 

  11 月19 日,周一。报载渣打香港行政总裁洪丕正表示,特区政府推出两辣招压炒风,导致住宅成交明显减少,拖累银行按揭业务下调。洪丕正说,不希望业界为抢生意再掀减价战。

  银行界对楼市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楼价上升主要因为供不应求,不针对供求失衡下药,任何行政手段皆属治标难治本,无法把香港楼市引上正轨。

  为什么买不起楼?

  银行是楼按业务的经营者,政府通过加重投资成本对付炒家、金管局以防范系统风险为名收紧楼按要求,由于都会打击需求因而影响银行生意,业界期望政府增加供应减少干预市场,从银行利益出发理所当然。

  香港市民买不起楼原因众多,供求以外还有联汇,近年更增添越来越重要的内地同胞南下置业因素,形成市民收入与负担能力跟楼价脱节的局面。

  不少论者认为,楼价与经济或市民置业能力不相称,物业价格不可能长期违反“地心引力”,爆煲只是时间问题。香港楼价是否已到了非跌不可的地步,专家各说各话。可是,楼价在公众负担能力看似难以支持的情况下一升再升,“无壳蜗牛”望楼兴叹,非但在香港成为人人关心的社会问题,即使经历过次按风暴金融海啸、楼市低迷了好几年的美国,亦不乏跟香港大同小异的现象,潜伏其中的投资概念,值得读者留神。

  香港楼价之所以动辄过万一呎,皆因政府在楼市低迷时改变一直沿用的定期卖地政策,借收紧供应支持楼价,楼市复苏后并未因应市况调整政策导致,形成所谓的供应断层。美国近年QE与ZIRP(零息政策)双管齐下,在联汇制度下,美国印钞香港不得不追随,引致本地货币环境极度宽松。

  纸币贬值适逢供不应求,楼市焉能不涨?一般港人的置业能力焉能不跟楼价脱节?

  美国楼市复苏

  美国就业市场迟迟未真正改善、国民实质收入呆滞不前,大家可能认为,当地楼市复苏遥不可及,遑论泡沫重现。然而,从数据供应商Core- Logic和全国地产商协会(NAR)的统计可见,美国房屋价格已连升七个月,二手住宅中位值按年上升11.3%,至18.39万美元水平(NAR 9月份数字)。

  这种连升多月的势头,为2006年以来所未见。换句话说,有迹象显示,美国楼市过去一年半载已在筑底,一次具持久力的复苏可能已在许多人的将信将疑中诞生。

  伯南克上周四在亚特兰大发表演说,强调美国楼市仍面对逆风,美联储将竭尽所能,动用一切工具支持楼市复苏。伯南克看楼市,向来后知后觉,既看不到次按的杀伤力,大难临头仍说no problem;楼市拐过转角位进入大直路,他还懵然不知,何奇之有?信他,不如信数据。

  如果说香港楼价跟市民置业能力脱节,主要基于供应断层、利率似有若无和内地资金涌港三大因素,那么今天的美国楼市,可能正处上述因素发挥力量推高香港楼价前的状况,一次像样的升浪正在美国楼市酝酿;与香港相比,美国也许还多了一个利好因素:本土私募基金大手吸纳断供楼盘,翻新后放租以赚取投资回报。

  香港虽亦不乏买楼收租的投资者,惟像美国黑石集团那样,斥资15亿美元扫入上万个断供楼盘,却闻所未闻。在财雄势大的私募基金积极吸纳下,美国断供楼盘消化速度不断加快,结果是二手房屋库存量持续下降,为楼市筑底提供了动力。

  正如香港住宅供应在特区政策影响下出现断层一样,美国新屋动工在楼市爆煲后急剧萎缩,形成房屋落成量追不上新增家庭数目的现象。美国待售新屋库存目前处于四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而二手库存亦已重返2005年即次按爆煲前的水平。

  2002年至2007年,美国平均每年有130万个新家庭组成,同期新落成房屋每年多达200万个,供应远超潜在需求。今天情况刚好相反,去年新增家庭110万个,但新落成房屋仅70万间。换句话说,新屋动工必须大大加快,方能满足调查机构估计的由现在至2020年每年平均新增150万个家庭的潜在住房需求。以最新公布的数字为准,美国新屋动工年率略增,惟仍然只有75万间,难以应付这种中港两地人士惯称的“刚性需求”。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